2025年11月19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王吓长教授受邀莅临丽水学院,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群体带来了一场题为《特境微生物中结构新颖天然产物的发现和活性研究》的专题讲座。由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科研院长朱强根教授主持,本次讲座聚焦天然药物领域,系统阐述了特境微生物和中药内生菌在天然产物开发中的突破性进展,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创新研究范式。

王吓长教授以“火山口土壤微生物”和“废弃酸池菌群”为例,揭示了极端环境微生物在高温、强酸等极端条件下,通过进化形成了独特的代谢通路,能够合成结构复杂、功能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其研究团队从江西废弃煤矿中分离的链霉菌株,通过基因簇异源表达技术,成功解析了硫肽类化合物Mccrearamycins A-D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6.1)。王教授指出,团队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已成功分离300余株特境微生物,其中20%的菌株能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分子,包括具有抗肿瘤、抗菌和神经保护作用的化合物。特境微生物作为天然产物研究的“未垦金矿”,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
同时,植物内生菌作为中药资源的隐形宝库,王吓长教授以“内生菌与宿主植物的共生进化”为切入点,揭示了内生菌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独特价值。内生菌作为一类长期寄生于植物组织内的微生物,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其代谢产物往往与宿主植物活性成分高度相似甚至结构更复杂。例如,从霍山石斛内生菌中分离的Huoshanmycins A-C,其聚酮二聚体结构在抗肿瘤活性上显著优于宿主植物原有成分;从百部内生菌中诱导产生的Chartspiroton,其四环螺醌骨架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模板。

小结中,王教授提到:天然产物宝库潜力无限,是临床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鼓励丽水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去挖掘,去验证更多的活性天然产物。讲座结束后,王教授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师生就“人工智能在天然产物结构预测中的应用”、“特境微生物培养技术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朱强根院长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更为我校生物制药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以后要加强合作交流,助力科研强校。”
【责编:顾勇冰;二审:胡国亮;三审:朱强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