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丽水学院生态学院网站!
党办通报:2020年中层干部暑期集中学习会报告讲话汇编
发布时间:2020-09-11              阅读人数:96      作者:

中共丽水学院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丽学院党办通报〔20204



党办通报:2020年中层干部暑期集中学习会

报告讲话汇编


按:93-4日,学校召开了2020年中层干部暑期集中学习会,党委书记王利琳作了重要讲话,校长李俊杰作了专题报告。现将讲话、报告汇编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


2020年中层干部暑期集中学习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 王利琳

202094日)


同志们:

两天的中层干部暑期集中学习会,我们一起学习了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全省本科高校书记校长暑期读书会精神。李俊杰校长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部治理能力作了主题报告,我们还邀请了杭州师范大学陈春雷书记作了关于“新时代高校中层干部的‘能’与‘力’建设”的专题报告。今天上午,7位分管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和分工分别作了工作部署,提出了要求,讲得很好。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昨天下午,全体中层干部分成四个组,围绕丽水市委、教育厅重要会议精神和俊杰校长的报告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会风简朴,小组讨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大家聚精会神,精神状态不错。在这里我把四个组讨论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归纳。

一是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大家认为,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是在丽水庆祝撤地设市20周年、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在奋力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学科方向、坚持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认为,今年本科高校书记校长暑期读书会的主题聚焦学科建设,为我们推进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指引。大家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充满期待,寄予厚望,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是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本次学习会聚焦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大家都认为,学科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大家一致认为,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的制度和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好生态环境和更多发展机遇。

三是找准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在讨论中,大家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体现了浓厚的家校意识。

关于学科建设,有同志建议学校要通盘考虑整体学科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希望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特色,突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重视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有的同志谈到学科建设与地方需求和传统文化衔接不够紧密,要找准定位,围绕地方需求开展学科建设;有人谈到,教师学科意识不强,要逐步强化教师对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科建设积极性;有人谈到,要改善学校科研环境,统筹配置资源,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集中力量培育标志性成果。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有人认为,人才引进统筹谋划不足,人才工作缺乏整体性、前瞻性,要提高人才引进编制计划科学性;有人谈到学科领军人才缺乏,引才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建议加强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进;有的同志谈到,人才引进不够精准,与地方需求契合度不高;有人还提到,要加强人才聘期考核政策执行力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解决人才引进和标志性业绩不匹配等问题;有人谈到近几年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要提高人才服务工作水平,制定并实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具体措施。

在讨论中,还有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干部对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岗位聘任、内部管理等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分析来看,这些问题,有些是体制机制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是我们这类高校共性的问题,有些是管理没有到位造成的,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总的来说,这次中层干部暑期集中学习会,既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会议,也是一次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的会议,更是讨论研究学校下一步发展路径、明确工作重点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学校接下来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奠定了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次学习会今天下午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代表学校党政班子表个态

我到学校工作才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走访调研、交流座谈了解到学校的一些情况,与大多数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沟通谈话,也与部分人才、老师做了一些交流,还看了近些年有关学校发展的一些资料。很遗憾,因为时间仓促,只走访了一个二级学院,其他学院要在开学后再调研了。尽管我一直在高校工作,对高校的情况是熟悉的,但不同学校的校情、文化差别很大,真正要读懂丽水学院、融入学校文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丽水之前,省委组织部、杭州市委周江勇书记也分别找我谈了话,给了我一些工作上的鼓励和方向性的指导。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也感受到了同志们对学校的感情很深,无论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无论是专任老师还是行政人员,无论是引进的还是原来的老丽院人,都对学校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这是学校下一步建设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这个新班子提拔使用的多,杭州高校来的多,具有多重学科专业背景,省市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新班子是很有期待的,我们自身也感觉到压力很大,相信广大师生对我们也是充满了期待。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表个态。

(一)充分肯定学校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丽水学院是以师范起家的,历经多校合并、数次易名,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教育部、省领导、教育厅领导在不同场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入选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拥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批4个省一流学科、7个省一流专业,2个专业已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瑞典政府列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范例,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2个专业在省内实现了一段线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也稳步提升。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以新增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了学校全方位建设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服务逐渐拓展、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学科特色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已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的基本条件。这些成绩是全体师生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学校历届班子、历任领导和全体干部努力付出的结果,这些成绩也是我们继续前行、开拓进取的基础,值得充分尊重和肯定。

(二)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不动摇

办学目标是学校前进的方向标,是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目标,是学校深化改革、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一代代丽水学院人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学校在第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建设基于大生态、深耕大丽水、面向大战略的新兴大学办学之路。学校“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两山”战略最需要的新兴大学的发展目标,并在2018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共丽水市委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丽水学院建成服务绿色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丽委发〔201831号)的文件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全力推动丽水学院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今年8月市委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努力把丽水打造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作为丽水唯一一所本科高校,我们应该在助推丽水打造展示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中展现担当、彰显作为。这一办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已经根植于丽水学院师生心中,新一届班子将会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个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三)保持制度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办学是逐步积累、接续奋斗的过程。办学就是办文化,成败就是靠口碑。大家都很关注——新领导来了会不会改变过去、另搞一套?在这里,我要明确指出:我们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们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学校的规章制度、会议纪要、合同协议或是正式承诺过的,必须刚性执行,“新官也要理旧账”,这也是官德的体现。当然,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新形势、新变化,在总体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补充、修改、完善,使之更加适应学校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这次岗位聘任涉及全体教师的利益,学校决定按照计划实施,但也会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职责等作些适当的调整。

(四)团结带领、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干事创业

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着力点是教师。广大师生是办学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些年,学校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负重前行,取得进步,正是广大师生胸怀大局,履职尽责,辛勤付出的结果!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当下面临的挑战、困难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任务十分艰巨。省委决定把重任压在这一届班子身上,我和校长有责任、有信心、有决心接好“这一棒”,履行好岗位职责要求。我们会努力发挥班子“领头雁”的作用,凝聚好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后勤保障队伍等力量,团结一心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在学校各项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汇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满足师生的需求,解决好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师生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使全体师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关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学校要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变化,找准自身方位,明确发展定位,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一)清醒认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学校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机遇与挑战,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审视发展形势,可以用“被需要”“受挤压”“谋出路”三句话来概括。

1.“被需要”:在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中把握新机遇

一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高校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相继召开,就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等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安排,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明确强烈的信号,将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高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重要窗口”建设要求浙江高校做出更大贡献。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到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重要窗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先后实施了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集中资源加大投入,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时任省委书记车俊在同第二批集中换届高校新任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了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任务,从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高校事业的特殊地位,强调高校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

三是丽水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迫切需要丽水学院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丽水市委市政府这些年对丽水学院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强,分别于2011年、2014年、201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丽水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丽委〔201112号)、《关于支持丽水学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丽委发〔201490号)、《关于推动丽水学院建成服务绿色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丽委发〔201831号),尤其是2018年出台的这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体制,加强了学校办学经费保障,在提升服务水平、深化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全新思路和明确要求。今年还把学校的申硕工作写进丽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支持学校实施“绿谷高校英才”三年集聚工程,经费全部纳入市人才经费总盘子。

2.“受挤压”:在同类高校竞争和自身困局中迎接挑战

一方面,同类高校竞争愈加激烈。从“大学、学院、独立学院”这个层面看,目前全省本科高校有3个梯队:第一梯队是18所大学,第二梯队是20所学院,第三梯队是21所独立学院。所有地方本科高校都在第二梯队,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在梯队竞争中形势如何?首先,我们的实力不容乐观。从博士学位教师数、省一流学科数、国家级省级专业数、省级以上平台数等办学的核心指标对比来看,第二梯队里面很多高校超过了我们,有的还超过了很多。其次,我们在资源获取上不占优势。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要求,杭嘉湖、宁波、绍兴等经济实力较强地区,近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突然增加,同类地方本科高校获得的投入远远超过我们。第三,独立学院转公也使竞争加剧。省内独立学院竞相转设,多数转为公办,成为我们这样的学校,公办与民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所在梯队的高校体量变大,竞争更加激烈。学校现在处于逆水行舟的阶段,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办得好可能进入省市共建或重点建设高校,也就是进入高水平建设大学行列;办得不好,可能就会滑向高职院校序列,这种风险也是有的。

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发展面临困局。我有几点体会,不一定很成熟,了解的也不够全面,思考的也不够深入,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来看,一是发展有进步,但还不够快速。学校在校友会、软科、武书连等大学最新排行榜上排名比较靠后。尽管排行榜不是衡量我们学校办学真正水平的唯一指标,但凡是办学的人,不得不看排行榜。全国有近半本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从我校排名和全国硕士单位数量来说,学校早应该实现硕士授予单位突破了。总体来看,学校目前情况是量变有积累,但还未达到质变,质变的标志就是拿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实力有提升,但还不够强劲。二是办学有特色,但还不够凸显。特色要以实力为基础,才会转变成优势。否则,特色只是底色而已。学校根据省委决策部署,结合丽水区域发展实际,统筹全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构建了8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但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个二级学院能够撑起学校办学特色的大旗,成为学校办学的标志。三是保障有改善,但还不够充分。经过上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努力,市委市政府给予人员编制、专项经费划拨、人才待遇兜底、基建单列等支持,学校近几年逐渐摆脱了发展困境、走出了困局。但办学经费依然捉襟见肘,与同类学校相比差距很大。

3.“谋出路”:建设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抓住一次机遇,可能实现一次跨越;失去一个机遇,就可能落后一个时代。要抓住机遇开创新的发展局面,我们必须立足地方、找准定位、办出特色。一是把地方需求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要紧紧围绕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使命,继续贯彻落实“两山”铸魂、“两基”赋能、“两特”立根的发展战略。二是把内涵建设作为实现目标的基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把丽水学院建成丽水人民更满意、更值得骄傲的大学。三是把特色办学作为赢得竞争的法宝。对于丽水学院来说,整体提升难度很大,但是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完全有可能。就好比,我们可以拿到单项冠军,拿团体冠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不是靠补齐哪块短板,而是靠加长哪块长板。丽水学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占据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以特色取胜。

(二)在内涵建设上有新作为和新突破

内涵建设是支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基础。内涵建设包含很多方面,对我们学校来说,当前需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学科地位,为内涵发展提供全局牵引。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窗口”的必然要求,是建成高等教育强省的必然要求,是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应对外部竞争的必然要求。提升学科实力要把握“三个强化”:一要强化学科概念。学科不是高水平大学的专利,大凡本科院校都要讲学科,没有学科,学校就没有地位。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交汇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未来几年,学科建设都将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大家要有围绕学科建设推动内涵发展的思想认识和准备状态。二要强化学科组织方式。要增强组织化程度,聚合发展,建强团队,形成合力。这是我这一个月来走访调研、谈话交流下来,感触最大的地方:二级学院层面的学科建设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团队没有形成合力,方向散人员散,研究人员大多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状态,这是学科建设的大忌。就我们学校而言,建设2-3个高峰学科是必须的。要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注重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采用“学科带头人+团队”模式运行,把学科特色体现在稳定的学科方向上,加强学科和专业一体化设计,把专业建在学科上。三要强化学科资源配置。资源配置要向重点建设学科集聚,要围绕重点建设学科组建队伍、构建平台、分配空间、投入资源,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要强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今年申硕学校培育建设了民族学、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护理、教育等硕士点,遴选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报出去的学科在校内不一定是最强的、基础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竞争力的。硕士点要想取得突破,首先确保拿到硕士授予单位,其次争取多个学位点。

2.坚持人才强校,为内涵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环节。于我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作用发挥不够,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今后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式,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人才工作体系,真正形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一是制定科学引才计划。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引才目标、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把有限的人才资源用到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上。要增强引进人才与学校学科布局、方向的契合度,注重拟引进人才的道德品行和学术水平,把好政治关。二是拓展引人揽才途径。除了每年发布招聘广告,还可以召开线上人才招聘会、青年论坛以及与市里联合招聘人才。除了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外,还可以探索“人才飞地”模式,请郭献进副书记、蒋黎红副校长研究这方面的政策,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引才揽才途径。三是营造人才作用发挥的最佳环境。要尊重爱护人才,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落实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经常听取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本土人才纳入到市里和学校的人才政策体系,请蒋黎红副校长研究这个问题。要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以实绩论英雄,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要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和荣誉称号制度,选树、表彰先进典型。要加大各类人才工程培养力度,通过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着力培育人才团队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形成梯队布局合理、层次结构鲜明的人才队伍。今年我们将于910日隆重召开全校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和老教师的荣休仪式、新教师的入职仪式,并且要形成惯例,每年都要组织开好。今后每年,还要召开人才与科研工作会议。

3.落实立德树人,为内涵发展提供核心动能。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培养人才。无论是第五轮学科评估,还是以后申报硕士点,人才培养的权重越来越大。人才培养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抓住教学这个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不断完善符合办学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两基”人才培养。要抓好教师教育和医学教育,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要用好“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政治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打造有特色的“两课”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抓住机遇,打造“国字号”思政课。二是抓住科研这个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都是教师的本分。专任教师要树立“人人进学科、个个搞科研”的意识,其的岗位要求就是要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是本分所在、职责所在。老师们只有多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学校和老师的知名度、影响力。我在这次学位点立项建设验收材料和申报材料中发现,申报表格中课题、论文、学术职务普遍填不满,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你是学科评议组专家,你会怎么看、怎么想?接下来,学校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出台相关考核政策,发挥指挥棒作用,提升科研整体水平。三是抓住文化建设这个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人可以变,但是文化不会轻易改变。校园文化是学校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体现,对大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要注重文化建设,建设好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尤其要建设好精神文化。请叶华松副书记牵头,集思广益,提炼“丽院精神”,激励全校师生。要进一步浓郁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求知创新的环境。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节约粮食作出重要批示,学生入校以后,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三)在争取支持上有新姿态和新成效

学校前些年办学特别困难,经过最近两三年努力,逐步走出困境。但是相比其他高校,办学条件依然十分艰难,办学经费极度短缺。我们怎么办?可能中层干部在看着校领导,老师们也在看着我们的中层干部、校领导。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外争支持,内练功夫!向外争取,我们整个班子,还有我们的中层干部,一起努力。内练功夫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和质量。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理念,紧密对接区域需求,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转化能力。要打造特色品牌,围绕“两山”、生态、青瓷、民族、红色文化等地方传统资源优势开展研究,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要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抓好校地合作项目落实,坚持做一个成一个,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要提升科研转化水平,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既顶天又立地,既有名又有利。比如,生态学研究要结合丽水实际,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做更多的前瞻性、前沿性探索。

2.做好校友和教育基金会工作。校友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夯实校友工作基础,加强校友联络联谊,把校友资源盘活。要做强教育基金会,吸纳校友和社会捐赠,助推学校发展。企业也是重要的办学资源,要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合作质量。

3.用好四校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力度,做细做实。去年学校与四所帮扶高校签了新的协议,要落实好协议内容,积极拓展新的帮扶措施和领域,在我们急需的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争取更多硕导资格和联合培养指标。要做好交换生项目,大幅增加交换生数量,让更多的学生有第二校园经历,让他们影响带动其他同学转变学风、思想和理念。

4.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着力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工作,形成系统的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制度。做大继续教育,尽可能把因为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厉行节约,让勤俭节约理念深入人心。

(四)以务实作风和实干苦干精神抓落实

空谈误教,实干兴校。高水平大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建成的。唯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实干是一种态度,实干是一种作风。一般学校讲落实工作都是讲实干,我觉得在实干的基础上还要加上“苦干”,因为我们的发展倍加艰辛,取得发展成绩实在是不容易。丽水市讲“丽水之干”,相应地我们也要有“丽院之干”,以“丽院之干”为丽水市打造展示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作出应有贡献。

关于学科建设工作,由汪亚明副校长牵头负责,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作为责任部门落实,其它相关部门配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由郭献进副书记、蒋黎红副校长牵头负责,人事处、人才处作为责任部门落实,其它相关部门配合。这两项工作要在三个月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加以实施。

三、对中层干部提希望和要求

学校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务实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时任省委书记车俊在同第二批集中换届高校新任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提出了“三个问”“五个力”,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这既是对我们班子提出的,也同样适用于在座的中层干部。在此,我对中层干部再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解放思想,善于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我们丽水学院来说,尤为如此。学校处于相对欠发达的浙西南地区,地理区位、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天然劣势。尽管这些年我们很努力,提升也很快,但我通过交谈发现,我们有些思想观念与省属本科高校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邓小平同志曾说:“解放思想是管总的问题,脑筋不换,一切都谈不上”。我们面临的教育形势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学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如果不及时注入新的发展理念、管理思维,我们就会落后,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不怕不懂,怕的是不懂装懂,或者不懂还不肯学习。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要正视这个问题,扭转这种情况。要善于学习,提高本领。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牢牢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的学习,也要加强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高校治理能力,解决各自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来学校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另一本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这两本我是经常带在身边,虽然熟悉但还是会经常翻。丽水学院干部一点不比高水平大学干部差,只要方向对头,善于学习,一样能干好事情。在方法上要“走出去”,对标高水平大学,学习他们先进的治校经验、管理方法,领悟其中的规律;也要“请进来”,加强教育合作,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对学校、学生发展有利的经验引进来,并付诸实践。学校内部也要经常开展工作交流,干部要俯下身子,走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向同事学、向师生学、向实践学。通过学习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

(二)崇尚实干,敢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干部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俗话说,干部就是要干难事的人,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那就没有资格做干部,更没有资格做领导干部。要增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思想上求实,坚持“干”字为先,以上率下,带头苦干、实干、巧干。在工作上务实,以“不出实效不松劲”的韧性,克难攻坚,不务虚功、不搞花架子。在方法上践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钉子“钉得深、钉得紧、钉得住”,以实干的行动和积极的作为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三)敬业奉献,勇于创新
在目前学校发展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更加需要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干部要带头干事业做贡献。正确处理好公与私、名与利、得与失、苦与乐的关系,完成从“小我”到“大我”、再到“忘我”、直至“无我”的进化。习近平总书记讲“山再高,也没有人的境界高”。作为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我们的工作要有强烈的规划性、节奏感,自己投入了,周围人就会带动起来,就会取得成绩,就能体会到成就感。只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把单位当成家,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就没有发展不好的单位。很多事靠的不是钱,而是精神。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平凡事做成不平凡,把正确的事做到最好,善作善为、久久为功,争先创优、追求卓越。

党政领导班子是带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火车头”,是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管理上,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起到表率作用。

机关职能部门干部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是谋思路、出举措、强执行、优服务的。要熟悉业务,做到专业精通,成为相关业务领域的专家和权威,清楚兄弟高校相同职能处室的工作方式,了解教育部、教育厅最新的文件精神,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合理合规、哪些违规违法。要规范管理,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简化优化办事程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出谋划策,在学校发展规划、管理体制、人才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抓好部署,出实招求实效。要指导服务,精准传达上级要求,确保操作层面合规定、不跑偏、不走样,强化部门协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级学院是实现内涵发展的主体,直接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具体任务,是出生产力、战斗力,抓具体、具体抓的。对二级学院中层干部来说,要有大局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要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形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把工作放在学校发展大局中去谋划落实,自觉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和定位,全面、准确、动态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来龙去脉、内涵外延及具体要求,高站位、高质量地落实好工作。同时,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认真思考适合本学院发展的路子。要团队协作。一个好的班子,善于团结协作。在一个班子里就像是在同一条船上,开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济,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这船就能向预定的目标快速前进。要善于把班子成员的智慧集中起来,做到总揽不包揽、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班子成员要有胸怀,坦诚相见,勇于直率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通气、多交心、多谅解。要调查研究。要提高工作的执行力,立足岗位职责,突出工作重点、细化方法措施,认真抓好牵头负责的每项工作任务。二级学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多,要注重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熟悉了解真实情况、精准发现问题、深化规律性认识,以务实有效的调研成果指导和推动工作落实。坚持原则底线。“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讲规矩守底线,是所有干部必备的素质,守住了规矩底线,才能为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保障。要认真学习相关纪律规矩,切实把纪律规矩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立足岗位,着力培养严实作风。认真检视个人在修身、用权、律己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从谋事、创业、做人等方面加以改进完善,从思想上纠正偏差,在实践中修正错误。要做好表率。“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要时刻牢记干部身份,按纪律来、照规矩办,不踩雷、不越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在师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因为特殊原因,学校中层干部换届推迟了一个学期,这是考验我们干部作风和担当的时候,大家要继续坚守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开学之后,事情多了起来,大家又要忙起来了,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开展好各项工作。这学期有申硕、岗聘、启动“十四五”规划、第三届党代会等几件大事。这里我强调两点:一是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各部门要始终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意识和能力,做好网络安全与舆情应对等工作。二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开学后,要继续按照有关规定和预案做好校园防控工作。同时,要努力实现工作和学习的常态化,尽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实现“两手抓、两战赢”。

同志们,新的班子有新的使命,新的阶段有新的发展任务,大家要树立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赶超意识,把干劲、智慧和力量融入到工作当中去,力争以新的作为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我就讲这些,谢谢。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 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

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校长 李俊杰

202093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围绕“高质量内涵发展”这个主题,我讲三个方面内容:

一、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办学层次不高

1.为什么说办学层次不高?层次不高一方面是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比较低。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决定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平,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我校目前还不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能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从上次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遴选我们就能看到,学科评价几乎替代了学校评价,我们连机会都还没有。学校目前还没有A类学科,民族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和口腔医学4个省一流学科,都是B类学科。2016年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时是5个,评估时,数学学科被拿下了,评估指标中已知的“省级以上人才、本科生在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浙大标准)生均发表论文数、产学研平台”等几项均为零,结果就被其他高校数学学科PK掉了。保留的4个省一流学科怎样呢?据我所知,建设成效也是不高的,与省内同学科比较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在这次申硕报点时,我们是集全校之力,很多学校集全力是为了好中选优,我们是为了填满表格。目前我们还没有国家一流专业,几个省一流专业也是带指标下来评定的。

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全省59所本科高校中所处的梯队层次也不高。33所公办本科高校的方阵大致是这样的:第一方阵是“1”(浙江大学),第二方阵是“5+7+3”5所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7所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3所省市共建重点建设高校:计量大学、温大、海洋大学),第三方阵是“17”4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校:浙江科技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其余13所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校: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医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嘉兴学院、衢州学院)。26所民办高校中西湖大学的实力可以排进第一方阵,浙江树人学院等民办高校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2.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提高办学层次?提高办学层次是突破发展困境的关键。现阶段,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主要着力点是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要求高校必须承担起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只有层次提升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这是落实高教强省战略、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迫切需要。目前全省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共20所,主要集中在杭、宁、温等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占全省1/6土地、“两山”理论重要发源地的丽水市来说迫切需要一所高水平大学来填补研究生教育的空白,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学校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办学层次不高带来的制约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科研团队、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提升困难,标志性成果培育困难,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困难,完成市里交办的任务困难,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办学实力和层次提高,形成恶性循环。这是赢得同类高校激烈竞争的唯一出路。前面讲到在我省本科高校方阵中,我校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可以说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浙江外国语学院、嘉兴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实力强劲,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已转为公办,实力也是非常强的。提高办学层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同类院校在事关生死存亡的竞争中胜出的唯一选择,否则就会被踢出方阵,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3.我们能不能完成申硕任务?总体来说,困难不小,主要是内功不强、竞争激烈、认识还不到位的问题,但学校已经具备基本条件,只要我们以务实苦干、攻坚克难的精神,更加坚定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久久为功,就一定会成功。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硕士以上比例、在校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比例、专任教师中兼职研究生导师数、“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等都已达到新增硕士授予单位的指标要求,拟申报“民族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以及“农业”“教育”“护理”“机械”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上述6个学位点均已达标。当然,最终申报哪个,学校还要根据教育部通知最终来决策。

(二)条件保障不足

办高校是一项需要耗费巨额资源的昂贵事业。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1%,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43.00亿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2.2万元,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应用型大学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的资源更大。根据《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应用型大学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和学校影响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比如在教学保障方面,要求生均实习实训经费投入较高并实现逐年增长,建有适应行业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训教学场地和设施,每个专业不少于2-3个实训基地,实验建设条件完善、实验仪器数量充足,拥有一定数量的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这些都需要更多办学资源和经费来支撑。学校目前经费投入主要是“保稳定,保运行”,运行主要是教学运行,科研条件和学科建设投入还很有限。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面临保障不足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相对缺乏、师资相对不足、平台相对不高,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面临诸多困难。目前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完全从精英教育时代的习惯中走出来,在发展规划、资金支持等方面更向重点院校倾斜。地方本科高校财政收入原本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建设占用大量教学经费,加之办学资金筹措渠道较少,社会捐赠又十分有限,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要求,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学校面临的问题。

学校要争取发展资源,单纯寄希望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要正确认识办学资源,凡是有利于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应用型大学目标的要素都可以是资源,资金是资源,政策、环境、需求、舆论是资源。要善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化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外争与内求相结合,既靠物又靠人,想方设法汇聚一切可以利用的办学资源。

(三)内部治理不强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建立、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全校一盘棋、顶层设计、系统治理的具体制度体系是治理的关键。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谋划设计能力不强,发展规划职能作用弱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凸显,“1+X”体系中只对“1”做了简单的中期检查,没有实时跟踪,对“X”基本没有展开研究落实,根据学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内容调整。比如学科建设规划中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尚不明晰,相关学院学科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尚未形成健全的学科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乏力。学科建设组织化程度不高,学科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学科负责人和方向负责人的学术引领作用发挥不力,学科团队凝聚力不强,内部缺乏沟通交流,合作不充分。学科队伍建设乏力,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任务艰巨。学科后备骨干的培养、学科梯队的建设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部分学科长期持续建设乏力的状况已经出现,学科后备人才的培育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另一方面表现在执行力不强,推动学科发展、队伍建设、重大成果培育等的作用不明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制度落实过程中出现权责边界不清、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激发不够等问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科研队伍规模和科研项目总量总体偏小,学科、科研建设标志性成果偏少,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不多,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十三五”规划重点指标依然没有实现突破。服务地方协同合作机制亟待创新,特色学科服务区域社会建设能力偏弱,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契合度不高。这些不足在学科评估验收和申硕材料准备时表现都比较突出。

二、扎实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建设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交汇点。学科水平对大学能否培养优秀人才、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产生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在大学建设中,没有一项业务建设像学科建设那样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人才队伍的集聚、科学研究的聚焦,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以及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目前大学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普遍规律。所以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龙头,学校建设才能纲举目张,人才培养才能事半功倍。宁波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就是典型的例子。宁波大学的力学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宁波大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因为宁波大学突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重点,精准对接浙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力学为基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

我们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具备了一定基础。除了4个立项建设的省一流学科外,还有市重点建设学科11个,校级重点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14个,省、市、校三级学科建设体系逐步形成。小学教育等7个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小学教育和护理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0个专业被列为丽水市重点专业。这些成绩说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基础,如何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一是“凝聚”: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完善特色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要在创新与守正之间寻找平衡。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有其内在规律,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的学科,同时还有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之分。我们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来考虑学科专业布局问题。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确定主干学科,力争将主干学科建设成优势学科;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并且与主干学科之间形成良好的支撑关系。有些学科可能相对弱势,却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就不能轻言淘汰。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学科群落是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经验。对于我们学校来讲,要精准对接山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基础教育、基础医疗等行业产业,实施“两山”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围绕两山(生态教育)、两基(医疗和教育)、民族和青瓷等推进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生态+、山区+”、“健康+、文化+”等两山特色鲜明、结构层次合理、综合水平较高的应用型学科体系。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严格控制本科专业规模,专业总数控制在35个左右,目前学校招生专业是39个,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的力度。推动现有传统专业转型,布局未来新兴专业,提高学科专业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做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申报相关工作;对标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抓好专业内涵建设,加强7个已立项的省一流专业建设,支持小学教育、光源与照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4个专业第一批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在专业评估基础上建立专业奖励制度和警示制度,强化专业评价结果运用,落实二级学院专业建设主体责任。二是“攻坚”:争取申硕成功,实现办学层次突破。硕士点建设是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全校上下不懈努力,已经到了“上台比赛”的时刻,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决心,要齐心协力,协商合作,争取在与其他学校交手时出彩、胜出。申硕办和各申报授权点单位要在分管领导带领下把握申硕工作动态信息,进一步对标对表,查漏补缺,精心准备申报材料,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彰显办学亮点,突出办学成绩,把最好的面貌呈现给评审专家。同时,今年的申硕正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我们现在进行的申硕工作既是总结梳理学校“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过程,也是谋划“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的过程,申硕冲刺要兼顾好这两方面的内容。三是“载体”:建设高端平台,加强学科专业发展支撑。科研是学科的基础,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支撑,一个学科只有通过建立大平台,才能实现大联合,承接大项目,才能汇集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才能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培养自己的科研人才。建设好学校现有科研平台,加强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及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华东地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建设,推动两山学院省级智库建设。推动新的高端科研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和校外联合,帮扶高校和丽水九县市(区)开展全面合作,打造“一县一品”,“政---研”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四是“善治”: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学科管理水平。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教学科研活动的细胞,在学校组织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良好的富有活力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促进学科向精深发展、催生新兴学科、实行跨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基本保证,如何激发这些细胞,急需加以破解。探索构建“学校-学院-学科”三级机构二级管理的大学组织体系,推进学术资源和学术管理重心下移至学科,用学科的组织功能去统一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承接二级学院内部的任务分解。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谋划和整体规划,科学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完善校内学科、科研机构管理考核办法,重点聚焦省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根据中期绩效评估反馈意见,强化整改落实,突出建设实效。开展“十四五”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工作。抓好学科带头人培育遴选,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基层学术组织、学术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落实学科负责人主体责任,既明确任务要求又赋予相应职权。加强学科管理队伍建设,将一批懂学科、善管理、肯实干的干部人员充实到学科管理队伍中去。

(二)打造一流应用型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大学建设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与台州学院的比较,简单看一下人才的关键性作用。我校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到2017年有博士近190名(学生13000人左右),校友会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排名全国第384名、全省第17名,台州学院2017年博士数量与我校相当(学生15000人左右),排名全国第519名、全省24名。而今年1月数据显示,我校由于近几年引才遇到困难,博士数变化不大,排名下滑至全国第484名、全省23名,台州学院博士增加到了460名左右,排名更是上升到了全国第232名、全省13名,已经绝尘而去、难望项背。高层次人才与学校实力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竞争“不进则退、小进也落后”。市里准备针对学校出台新的人才支持计划,学校也在作专题研究,补齐政策待遇短板。

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要探索建立“引、育、用、评、留”五位一体的人才工作体系,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精准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顶层设计,创新引才方式,围绕学科发展重点,立足地方产业需求,研究人才引进需求目录,重视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工作,注重引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建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具有雄厚发展后劲的学科创新团队。坚持“不求拥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创新柔性引才的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外籍人才引进、使用、管理的工作机制,围绕重点领域柔性引进国际、国内顶尖人才。二是内部挖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重视青年优秀教师培养。深入实施教师全面提升计划,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养,积极开展“双能型”教师发展工作。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发展支持政策,加大对新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力度。逐步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制定教师境外合作交流专项计划,完善教师境外合作交流扶持政策。三是才尽其用。实施“括苍人才计划”,开展“括苍特聘教授”“括苍英才”“特岗教授”选聘,完善激励评价制度。岗位聘任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马上要开展的第五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是学校的一件大事,要着重处理好几个重点问题:要确立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设置岗位的工作导向。把岗位作为学校的重要资源来加以充分有效配置,强化岗位意识,完善制度设计,引入竞争和流动机制,引导二级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水平上去了才会得到相应的岗位资源,加大对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的调节力度,重视和加大对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团队等的激励。专题研究岗位编制数核定、岗位设置标准与办法、聘任条件等,要把岗位的设置作为行政工作的重要指挥棒,把岗位这一最重要的资源用好、配置好,最大限度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和谐的关系。适度竞争可以更加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工作活力,消除工作惰性。和谐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谐也出生产力。当前阶段必须引入适度竞争、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加大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倾斜力度,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成长,营造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搞平均主义大锅饭无法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健全收入激励机制、考核退出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教学促进内部人员有序流动,构筑更加充满活力与和谐氛围的干事创业环境。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是对大家履行岗位职责的评判,其目的在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以往实施情况来看,个别二级单位存在“重考核形式、轻结果运用”的现象,考核的指挥棒功能作用不明显。为此,本次岗聘要坚决纠正,防止考核结果随意化。在统筹处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的关系上,年度考核可以以记实为主,但聘期考核必须强化刚性。要优化制度设计,适当拉开差距,要使大多数努力工作的人员得到鼓励,并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同时,要使平时工作不用心或较为懒散的人感受到工作压力,激发追赶的动力。要建立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的机制,切实把教职工收入放在心上,使教职工体面地、有幸福感地、也很有成效地投入工作。

(三)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在办学实践中优先保障人才培养,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要从学生、师资、资源等核心要素入手,紧盯制约本科教育“上水平”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始终围绕“两山”发展理念,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创新创业型山区特色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大力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完善以达标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支撑、精品开放课程为引领的课程质量体系。丰富课程资源,突出校本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两山”校本通识核心课程群,特别是要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线上教学能力。持续推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加强“一流课堂”建设。完善转专业制度,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加强教学业绩考核,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

二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精准就业领域、精确能力要求、精细培养方向”要求,制订“定位合适、质量可测、结构合理、安排弹性、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山区+”课程、“两山”教材、“两山”虚拟实验室等,完善山区适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双能型”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开展“山区+”“产教融合”专业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要聚焦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和实践课程建设,构建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形成实验、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开放有机的整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

(四)形成一流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着新形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体制机制、资源环境、评价体系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下,更需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支撑和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密切联系学校自己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改革不适应现代大学需要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对制度进行“废、改、立、并”,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制度为根本,以治理为核心,完善治理结构、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谋划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十三五”马上就要收官了,谋划“十四五”工作已经启动。五年规划编制涉及学校发展方方面面,同全校师生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师生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规划谋划意识,把握机遇,增强谋划能力。发展规划部门牵头,成立“十四五”规划文字撰写工作小组,其他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全力配合,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二要完善治理体系,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目标导向,明确校院两级职责,理顺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联动考核机制。加强制度梳理优化,推进学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经营性资产公司和后勤公司体制改革,完善理事会制度。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重点聚焦事项梳理、流程优化、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五个方面目标,梳理跑改工作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模式,加快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学校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弱,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要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推进。

三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干部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高校干部专业化建设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专业化、职业化解决的是干部队伍服务学校中心工作能力不足、本领不够的问题,重点是提高抓育人、抓学科、抓人才的能力,要努力成为学校治理的行家里手。

三、升格大学:内涵发展的远景目标

 大学具有成长性,每一次办学层次的进阶都是大学成长的注脚。一般的进程是升本、申硕、更名大学、申博、成为一流大学,也有一些高校因为国家战略、发展布局等的需要,通过超常规发展路径实现办学层次突破。“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哪一种发展路径都必须以内涵建设为基础,只要学校内涵建设扎实了、水平提升了,一定阶段后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实现大学远景。(部分删节)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共丽水学院委员会办公室              2020911日印发


45